首页 文案列表 多媒体课件 景区导游解说词 泉州遗产点之府文庙导游词文案(上)

泉州遗产点之府文庙导游词文案(上)

文案配音员:博渊
景区导游解说词 435 分享


HALO大家好,我是你们的讲解员。新绿。


上一篇我们分享的是开元寺完结篇,是不是觉得干货太多,背诵困难呢?好好加油哦!


接下来,我们继续分享文庙。



老君岩与府文庙、中山路基本处在同一条轴线上,相距约4.5公里。老君岩问道老子,接着拜见孔子。


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公元10世纪,主体格局形成于12世纪,按“庙学合一”的规制建造的,现型制为“左学右庙”。文庙承担着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与教育的双重职能。每年9月28日,泉州府文庙都会以最高规格“释奠礼”来祭祀孔子。


泉州遗产点之府文庙导游词文案(上)


泮宫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官方学校的名称。穿过泮宫,即进入府文庙范围。这座泮宫门楼始建于12世纪,坐西朝东,1914年改为水泥仿木建筑,是泉州最早的水泥建筑,2013年重修。蔡清祠是泉州文庙的第一座乡贤专祠,始建于1570年,建筑简朴,基本保留明代风貌。(此时可以讲解闽南建筑特色,出砖入石、雕梁画栋等)


泉州遗产点之府文庙导游词文案(上)


泉州府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,包括三组建筑院落,分别是文庙、祠堂、府学,文庙建筑群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。最西的这个主院落是祭奠孔子的庙宇。包括大成门、泮池、泮桥和大成殿等建筑。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道大门,只有高等级的祭祀性建筑才可以使用。


泉州遗产点之府文庙导游词文案(上)


文庙的入口,统称大成门,包括中间的大成门和两旁的金声门、玉振门,建筑面积600平方米。大成门始建于1137年,现存建筑是1761年重修时的基本格局,古代以“大成”来表示孔子思想集古代先圣先贤之大成。


泮池是文庙建筑群的固定配置,公元前7世纪,帝王设立学校,四周环水,中央建殿堂,地方诸侯所设立学校在降一个级别,以半水环之,故称“泮水”。泮池与泉州的内河相连,能够保持一定的水位和活性,同时兼具蓄水消防的功能。这座泮桥筑于1349年,长约26.6米,桥上两旁栏柱雕刻有四尊石象,象征太平景象。桥上有石板72条,隐喻孔子教育的72贤人。大成殿是文庙建筑群的核心,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,屋顶是重檐庑殿顶、黄色琉璃瓦,这在中国古代是最高的等级规制,一般皇宫才能使用,可见文庙有极高的官方地位。


泉州遗产点之府文庙导游词文案(上)


大成殿始建于10世纪,1137年重建,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。大殿前是月台,月台束腰处这些雕刻花卉卷草纹的青石浮雕,保留了12世纪的年代特征。这是月台,是古代文武官员祭孔时举行祭孔仪式的地方。正面殿前檐下的这六根浮雕盘龙檐柱,寓意“六龙捧圣”。殿内还有盘龙金柱两根,这些龙柱雕刻简单古朴,是典型的12世纪雕刻风格,烘托出孔子尊贵的地位。


大成殿内陈列的文物约五百多件,分为祭孔的礼器、乐器、舞器(均清康熙年间仿古制而制造的)、孔孟儒家经典著作、泉州历代名人的遗著遗物三大部分。

(一)礼器

礼乐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,后代统治阶级以之作为规定,其所制定的无数礼文,用以约束人际间的关系,称之礼治。孔子要求人们守礼时,则用乐来配合,“礼严肃形于外,乐和顺存于内”,礼有乐配合,增强了教化作用。


礼器是祭孔时用以装酒和食物的。前478年,孔子逝后的第二年,鲁哀公命将其故居立庙,所藏系孔子生前所用“衣、冠、琴、车、书”之类。汉高祖十二年(前195年),“以太牢(猪、牛、羊各一)祭礼孔子”,开创了历代帝王祭孔的先例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(492年)朝迁始规定每年春秋二仲(二、八)月举行祭孔大典,即“大祭”,又称“丁祭”,并由皇帝颁定祭孔祀仪,包括祖典程序、祭奠规格、乐舞编制、主持官员、服饰、舞具和供品等。


本殿所陈列的礼器有铜尊、铜壶、铜牺尊、铜盈、铜豆、铜爵、以及竹木祭器和木雕祭器等,工艺精致,风格迥殊。其中云雷尊为初献(第一次奠酒)楚酒之用;以表示神自天而降之意;象尊用于亚献(第二次奠酒),以表示大而有德之急;牺尊形如牛状,用于终献(最后奠酒),表示以农立国,永不忘本之急。总称为“三献礼”。其余各器均盛五谷、酱料、果品之用。


泉州遗产点之府文庙导游词文案(上)


(二)乐器与舞器

祭孔乐舞同属古代礼仪形式的组成部分。为公元前500余年前流行于鲁国的《韶乐》。乐章以颂扬孔子功德为主要内容,自隋代至民国初期,基本沿袭一字一音的旋律。歌词四言八句:“大哉至圣,文教之宗。纪纲王化、丕变民风常祀有秩、备物有客。神其格思,是仰是崇。其格律是我国周代雅颂乐歌诗体的承袭。祭孔所使用的乐器有特磬、编钟、编磬、古瑟、笙、排萧、洞箫、龙笛、箎、敔、陶埙、以及各类鼓、即金、石、丝、竹、革、木、匏、土等古代八音之器。


本殿陈列的有成套编钟和编磐。各种鼓乐,如楹鼓为全乐之纲首、每奏一句,以槌击之,足鼓应之,鞉鼓尾之,即三响三应三尾;另有一种听应鼓,每奏一曲之终,听特磬响毕即击之,应共四声,搏鼓声音不甚响,但其声柔和,击法与应鼓同;楹鼓在祭祀中击之,设于门外,有东西之分;鞉鼓在大成乐加击于楹鼓之前称之兆也。祭祀时,文武百官初到,要先击贲鼓〔也称大鼓〕三百六十声、以配镛钟(大钟)。


殿内还陈列各种吹奏乐器,如陶制的埙和竹制的箎,都有六个出音孔。两种乐器合奏起来,声音和柔优美、协调;洞萧的发音清幽,龙笛的音色清脆,均属于雅乐;笙簧乐器能奏和音,特别是排箫,亦称凤箫,有十六支音管,律名与编钟同。所有这些吹奏乐器合奏起来,相当幽雅柔和;拨弦乐器有古琴,形制与现代大致相同,弦面张弦七根,音域较宽,音色变化丰富,是古代伴奏相和歌和乐器之一。所有陈列的器乐部有实用价值。官廷演奏有一定的程序、要依指挥器麾,来统一乐音。麾是一根朱竿龙杖,卸麾下垂,绣有金色升降龙和五色彩云。祭祀时,麾举则乐奏,麾降则乐止。


祭孔舞蹈形式分为“文舞”与“武舞”,作为附属礼仪形式。明代以来祭孔典礼固定为六项议程即“迎神”、“初献”、“亚献”、“终献”、“撤撰”、“送神”等,祖典中使用的乐舞依随释祭仪程,也固定六个乐章:一、迎神奏《昭平》之章;二、初献奏《宣平》之章;三、亚献奏《秩平》之章;四、终献奏《叙平》之章;五、撤撰奏《懿平》之章;六、送神奏《德平》之章。其思想内容上集中反映了一个“德”字,表现形式上突出地体现了一个“礼”字。舞蹈构思,承袭了孔子生前提倡的“中和”之乐的美学观。殿中两旁陈列着清代文武官员的礼服和文武舞蹈的道具。文舞于左,身着清代素服,手执签翟(奏板),配合音乐起舞,表现发扬蹈厉之急。武舞于右,手执干戚(武器),配合音乐起舞,以示武备之意。起舞用节指挥,左边配有古代的鼓击乐器杵。听举麾唱毕,击杵三声,以起壶上之音,曰乐统命于杵。右边配有敔,形如伏虎,每奏一曲之终,听悬鼓响毕,即用竹质的甑横扫捂背的龃龆三次,为止堂上之乐。


舞蹈形式属于古代“文德之舞”,除个别时候取“宫悬之乐”和“八佾之舞“(乐队排列四面,舞列八行,每行八人,位于中央),一般沿用“轩悬之乐”和“六偕之舞”,(乐队排列四面,舞列八行,每行八人位于中央),一般沿用“轩悬之乐”,和“六价之舞”(乐队排列东南西三面,舞列六行,每行六人),舞容庄重文静,又不失抒情之美,以崇颂孔子的功德,显耀统治者的治定功成。


(未完待续)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
  • 品质保证
   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  • 多种配音
   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  • 公司化运作
   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  • 双重备案
   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  • 7*14全天候服务
   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更多